李其芳
鄉村振興是個系統工程,實施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基本硬件和前提。5月23日,中辦、國辦印發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正式對外公布,正是對鄉村宜居、現代化建設重要內容進行統籌謀劃的一張系統設計施工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如期完成,鄉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但也應看到,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還不健全,很多薄弱環節與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有不小的差距。 因此,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強調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園。 《實施方案》的總目標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重點是保障基本功能,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硬件”“軟件”一起抓,確保到2025年,鄉村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必須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依靠農民建設,堅決不搞花架子。堅持政府引導、農民參與。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以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為重點。 鄉村建設是為解決需求而建,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注重保護、體現特色。不搞齊步走、“一刀切”,尊重各地差異。同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充分體現本地特點,防止機械照搬城鎮建設模式,打造多樣化的“富春山居圖”。 鄉村建設必須尊重規律、穩扎穩打,久久為功。堅持遵循城鄉發展建設規律,防止刮風搞運動,杜絕搞大拆建、大開發。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財力可持續和農民可承受的基礎之上,防范走樣變形,嚴守債務風險底線。 為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提出了12項重點任務,堅持縣域規劃建設一盤棋,實施“183”行動。 “1”就是制定一個規劃,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 “8”就是實施八大工程,構筑四梁八柱,加強重點領域基礎設施建設:一是道路暢通工程,加快構建便捷高效的縣域農村公路骨干網絡,繼續開展“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二是強化農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工程建設;三是實施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四是重點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健全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五是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推進數字技術與農村生產生活深度融合;六是推進“一站式”便民服務,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七是實施農房質量安全提升工程;八是重點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 “3”就是健全3個體系,改善農村公共服務和鄉村治理,實施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提升行動,完善鄉村治理體系。 要做到“183”計劃,關鍵在于確!叭、地、錢”核心要素的兜底保障,需要一攬子的政策措施的強力支撐。 首先,投入有多渠道支撐,明確中央財政、中央預算內投資、土地出讓收入、地方政府債券等支持鄉村建設具體要求,創新金融服務拓寬鄉村建設融資渠道,大力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投入鄉村建設。 其次,用地有基本保障,合理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優化用地審批流程,探索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騰挪空間支持鄉村建設。 最后,人才供應可持續,加快培育各類技術技能和服務人員,大力支持熟悉鄉村的專業技術人員參與村莊規劃設計和建設,探索鄉村工匠培養和管理制度。 《實施方案》對鄉村建設推進機制進行創新升級,按照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要求,建立專項任務責任制,項目庫管理制度,清單管理、評估考核、示范引導。將鄉村建設行動作為鄉村振興督查考核的重要內容。 鄉村建設不僅是基礎建設,還有鄉村公共服務的提升、治理機制的培育,本源上是一次鄉村的系統性補短板。這必將撬動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基礎支撐作用,促進縣城綜合服務功能重心下移、資源下沉。這樣就會大幅度改善農村民生,切實提高農民更好享受均等化服務水準。 未來4年,新一輪的鄉村建設將加快推動我國建設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加快建設成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隨著鄉村建設的落地實施,我國鄉村振興的“底盤”就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