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鵬璐
今年以來,疫情等多重不確定性因素沖擊消費需求。市場規模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較大的出行類商品零售額增長明顯放緩,住宿餐飲業受到明顯沖擊。發放自帶杠桿效應的消費券,拉動消費、提振信心,成為當下各地拉動消費的共性選擇。 各地之所以紛紛發放消費券,主要是看重其對消費的拉動效果。據了解,2020年個別地區運用消費券帶來“乘數效應”達11倍;今年“五一”假日期間有部分地區發放消費券甚至拉動消費逾20倍。 隨著移動支付廣泛普及,各地多借助互聯網平臺發放數字消費券,降低了使用門檻,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更進一步,借助大數據技術,還能更好監測消費券的使用情況。 消費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徑,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在確保疫情防控的同時,有效釋放消費潛力,或成為經濟穩中求進的關鍵所在。 如何讓消費券成為啟動消費這個關鍵變量的鑰匙,需在實踐中進一步規范與優化消費券的發放和使用,特別是要在消費券的精準度、普惠性、方便快捷等方面“巧”做文章。 需要注意,消費恢復或需較長時間,發放消費券也并非可以輕易使用的常態化手段。 消費市場若要“紅火”,僅單憑發放消費券還遠遠不夠,因為多數消費券使用時效較短,發放消費券或只在短期內撬動居民消費甚至是透支部分后續需求。因此,地方政府也應在穩就業、增收入、優化營商環境、提高商品服務供給質量等方面,多措并舉提升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 提升傳統消費能級,加快新型消費發展,優化消費平臺載體……除了消費券這劑短期發揮作用的“特效藥”,還需要這些推動消費持續恢復和升級的“長效藥”,從而更好發揮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動作用。
|